教学科研
全校思政课教学-教学成果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教学科研 -> 全校思政课教学-教学成果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师德师风建设专项工作会议 以严实举措筑牢教育根基

作者:孔祥宇 发布时间:2025-06-11
分享:


6月1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师德师风建设专项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关于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工作部署马院全体教师参会围绕师德师风建设、案例警示、思政课改革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明确以更高标准推进师德师风系统整治。纪委委员朴锋春处长、教务处及扬副处长伊力凡老师作为督导代表列席会议。

 

近期,教育部启动高校领域师德师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要求各校通过自查自纠、警示教育、制度完善等环节强化教师队伍管理。马克思主义学院迅速响应学院党委要求积极落实上级部署,结合马院实际,以思政教育为突破口,推动师德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严抓自查自纠,构建“制度+主体”双重防线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纪宇援引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准则》国际关系学院师德行为规范,指出马院教师需在政治方向、言行规范、学术诚信等十大领域对标对表。全体与会人员结合学校下发的《师德师风文件汇编》《警示案例集》等学习材料结合思政课教学特点开展“靶向学习”。唐纪宇表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于人我们要自我革命的勇气,杜绝宽松软现象后续马院将建立“个人自查—教研室互查—学院督查”三级机制,重点排查教师在课堂言论、师生关系、科研诚信等方面的风险点。

 

二、思政课改革与师德建设同频共振 

针对教育部拟推行的思政课改革方案,与会教师展开热议。据悉,“05方案”实施20年后,新一轮调整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单独设课,并整合“毛概”“思修”课程内容。课程调整不仅是知识体系的更新,更是对教师政治素养和育人能力的全面考验。师德建设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推进,确保传道者自身理论清醒、信仰坚定。

会上通报的多起师德失范案例引发深思。例如,某高校教师因隐瞒身份与学生不当交往被严处,某学者因论文抄袭被撤销职称。结合马院实际,会议要求教师在涉外学术交流、网络言论、师生互动等场景中严守纪律,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敏感度要高于一般学科”。会上还播放了先进教师事迹视频。北京市师德标兵的各位老师分享育人心得:“教师既要作知识的摆渡人,更要当价值的守望者。一次课后谈心、一封书信往来,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人生选择。”这种“浸润式”师德培育模式,获得与会者高度认同。

 

 

 

三、创新机制:从“惩恶扬善”到“文化涵养” 

在刚性约束之外,会议着力探索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推出以下创新举措:一是通过“师德档案”动态管理将教师参与政治学习、教学创新、师生帮扶等情况量化存档,作为评优晋职重要依据; 二是实行“青蓝工程”导师为青年教师配备师德导师,通过“传帮带”传承育人经验。最后,会议通过了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委员会成立仪式,进一步压实师德师风建设责任,筑牢了马院师德师风防线。

最后,督导代表朴锋春处长强调,警示案例就像交通信号灯,提醒我们哪些底线不可触碰。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已进入“深水区”,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自查阶段必须从严从实,既要查已暴露的问题,更要查思想根源上的隐患。 

 

唯有教师心中有戒、眼中有光、脚下有根,方能托起民族复兴的育人伟业。全体教师一致认为,师德建设不能雨过地皮湿,要将其融入教案审查、听课评教、学生反馈等日常环节,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通过制度约束、文化涵养、技术创新“三管齐下”,着力打造政治过硬、师风清正、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一校:刘洋

二校:孔祥宇

终审:唐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