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论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建设,体现学院的面貌特色、办院理念和精神内涵,不断增强师生对于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特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院徽、院训征集活动,具体事项如下:
1.征集内容: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徽、思政宣传优秀作品。
2.征集时间:院徽征集时间为即日起至2025年3月31日;思政宣传优秀作品征集为即日起至2025年7月31日。
3.征集对象:国关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
4.作品要求
(1)院徽应体现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功能、教育教学理念和红色基因等,能体现学院的院风、教风、学风;设计图案应构思新颖,主题鲜明,简洁明朗,寓意丰富,色彩明快,标志性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便于识别和制作,包含马克思主义学院元素;院徽以电子文档提交,包括手绘稿扫描件或电脑设计稿(手绘稿须画在A4纸上,要求画面完整、纸张整洁,铅笔稿视为无效稿件)。院徽应附详细的设计说明文字(图形、字体、色彩等)。
(2)优秀作品征集分为“我的青春”、“隐蔽战线英雄谱”“未谋其面·却蒙其恩”“陋室铭”“陪我的国走向复兴”五个版块,可任选一项或多项进行投稿,可参考以下图文并茂的形式。
“我的青春”投稿要求:
主题:围绕个人青春经历、成长故事、梦想追求等展开。
内容:讲述自己在青春岁月中的难忘瞬间、挑战与突破、成长与变化。
形式:鼓励结合文字与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现青春的多样性和活力。
风格:真实、积极向上,能够引发共鸣。
“隐蔽战线英雄谱”投稿要求:
主题:聚焦于历史上或当代在隐蔽战线上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
内容:深入挖掘并讲述这些英雄的真实故事、牺牲与奉献、智慧与勇气。
形式:可采用传记式叙述,结合历史资料、人物访谈、现场复原等方式。
风格:庄重、敬仰,突出英雄主义精神。
“未谋其面·却蒙其恩”投稿要求:
主题:讲述那些虽未见过面,但对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或事(如英雄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科技或医疗专家等)。
内容:描述这种影响如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对此的感激之情。
形式:可以是书信体、访谈录、故事叙述等,结合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场景。
风格:感激、温暖,传递正能量。
“陋室铭”投稿要求:
主题:分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人故事、生活哲学或精神追求。
内容:可以是名言警句,能够展现精神世界的丰富。
形式:散文、诗歌、摄影作品等,鼓励创意表达。
风格:质朴、深刻,反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陪我的国走向复兴”投稿要求:
主题:记录个人或集体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参与与见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内容:可以是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交织故事,也可以是行业变迁、城市面貌更新等宏观视角。
形式:报告文学、纪录片、新旧照片对比等,直观展现时代变迁。
风格:自豪、激励,彰显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
投稿建议:
图文并茂:每个版块都鼓励结合文字与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直观。(可参考下图)

原创性:确保所有投稿作品均为原创,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真实性:内容需基于真实经历或事实,避免虚构。
版权清晰:投稿时请确保所有使用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的版权问题已妥善处理。
5.评选方式
(1)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学校、学院相关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会进行综合评审。
(2)投稿日期截止后,由评委会从院徽、宣传作品各类别初选出优秀作品各10件。在马院网站、智慧马院平台、教学楼数字画屏以及其他有关平台上进行展示,并积极听取有关意见,经综合考量后确定被采用作品。
6.凡初选入围作品均颁发奖金(或奖品)和证书。
7.有关事项
(1)参赛者可以单人形式或团队形式参加。
(2)作品一经被采用,其著作权和使用权归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有权对作品进行调整。
(3)作品不得抄袭,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赛资格,并由作者本人承担由此引发的抄袭行为责任。
(4)凡征集作品请作者自留样稿。
(5)作品纸质稿送交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教学楼225),电子稿发送至uirmkszyxy@uir.edu.cn,所有投稿均须在作品、文稿电子文档内容后注明作者姓名、所在院系或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基本信息。
8.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2861901
联系人:刘洋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