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动态资讯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动态资讯 -> 正文

“共筑国家安全防线:大中小一体化建设”交流研讨会成功举行

作者:刘洋 发布时间:2025-02-28
分享:

         在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背景下,为扎实推进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一体化进程,2 月 27 日,由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 “共筑国家安全防线:大中小一体化建设交流研讨会” 圆满落幕。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以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的 40 余位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汇聚一堂,围绕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的创新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

在研讨会开幕致辞中,国际关系学院许可副院长深刻阐述了国家安全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征程中的基石性作用。他指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落地生根、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的关键举措。通过整合各学段教育资源,形成全链条、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能够为培育具有强烈国家安全意识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许可副院长期望此次研讨会成为汇聚各方智慧的平台,凝聚大中小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共同为国家安全事业培育栋梁之材。

在经验分享与交流讨论环节,国际关系学院的教师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了在推进国家安全防线建设与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他们详细介绍了将国家安全纳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举措,包括开设国家安全相关专业课程,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传授体系;开展专题研究,推动国家安全领域的学术创新;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国家安全的理解与感悟。这些实践探索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与范例。

国家安全学院葛蕾蕾教授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解码国家安全》开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国家安全教育》,向与座教师介绍了该课程的基本情况、发展与建设、特色与成效及未来工作计划。她强调,授课团队始终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项。作为参与该课程讲授的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任嘉蕊老师分享了《国家安全教育》的创新授课形式,通过案例分析、互动研讨及情景剧模拟等方式,构建 “案例验证 + 思维碰撞 + 情景沉浸” 的教学生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国家安全意识。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悦老师则通过一节微缩课堂,深入剖析了维护和塑造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与实践路径。她指出,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但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及种子领域面临的挑战,决定了粮食安全是维护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必须综合施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三位教师从不同维度、多种形式对《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进行解读,为两所中学的教师全面了解大学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丰富视角。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清员以《大思政课视阈下中国共产党隐蔽斗争史课程初探》为题,分享了我校在结合国家安全学专业、国关特色资源和开拓思政课新方向层面作出的积极探索。从学科属性来看,隐蔽斗争史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始终与党的工作重心紧密相连。因此,宋老师表示,开设这门课程不仅是对思政课程体系的丰富与拓展,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自 2022 年启动课程改革项目以来,经过两轮全校通选课的试点以及为本科生专业开设基础课的实践,该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与积极参与。通过这一探索,总结出 “党建引领学术、科研反哺教学、课程宣讲思政” 的有机融合路径,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进一步优化第二课堂活动与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协同机制,国际关系学院在已有实践育人品牌项目的基础上,于 2024 年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院团委创新打造了“丈量边疆 青春读懂中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十名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分四条路线深入祖国边疆、边境及沿海地区,开展参观学习、主题寻访、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发展成就,深入理解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 10 周年 的实践伟力,坚定了许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一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行业院校特色与“政治建校”的优良传统,整合 GA 系统丰富的国家安全教育资源,将国家安全教育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政治忠诚,还打破了校局合作的壁垒,为学生搭建了走进机关、贴近一线的社会实践平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田楚妍作为西线新疆实践团的带队老师之一,向与会教师介绍了新疆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从教学模式来看,本次实践活动形成了 “走、学、研” 三位一体的模式:“走” 即通过实地走访,让学生直观了解新疆地区的党情、社情与民情,深化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实践的认识;“学” 则紧密围绕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沿着总书记在新疆的考察调研路线,引导学生从总书记的讲话原文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研” 是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思考,形成具有深度与广度的观点、理念和理论体系。从教学资源转化角度而言,新疆当地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与科研成果,为拓展教学思路、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思政课程作为大中小学系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承担着直接、集中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培育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重要使命,在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李斌阳教授和外语学院日语系孙敏副教授分别就理工类课程思政和外语学科课程思政进行了经验分享。作为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讲人,李斌阳教授介绍了如何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理工类课程教学,从科学技术的视角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安全意识。孙敏副教授则分享了在外语教学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经验,通过语言文化的视角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其国家安全意识。将思政元素融入理工科和外语学科教学,不仅为课程注入了新的内涵,还促进了学科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推动了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提升专业学科的竞争力。

国际关系学院宣教处处长仝立强,作为国家安全教育宣讲团代表,向与会嘉宾全面阐述了宣讲团的成立背景、阶段性成果,以及未来在拓展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方面的战略规划。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家安全面临多元挑战的大背景下,国家安全教育宣讲团顺势成立,其核心使命在于全方位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的社会根基。自成立以来,宣讲团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积极践行使命,深入多所院校开展专题讲座与培训课程,受众范围广泛,涵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师生群体。这些活动有效增进了师生对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网络安全等多领域国家安全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显著提升了校园内的国家安全意识氛围。展望未来,宣讲团将进一步强化校际合作机制,积极搭建跨校交流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流通。计划从师资队伍的交流互访、联合课程的开发建设等多个维度入手,推动国家安全教育在校园的深度融入与创新发展,为培养具有深厚国家安全意识、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人大附中分校校长徐利对此次交流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首先对国际关系学院领导、各部门及教师团队的精心筹备与周到安排表示衷心感谢。徐校长表示,通过此次交流活动,人大附中分校对国际关系学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双方的互信与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他强调,国家安全教育进校园是落实 “总体国家安全观” 的战略任务,人大附中分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依托学科教学与生动案例,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具体而言,一是将国家安全教育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抓手,通过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筑牢青少年与国家安全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二是构建“学科融合+实践创新”的育人模式,迭代升级课程体系,整合军科、中科院及高校智库资源,破解基础教育阶段国家安全教育“落地难”问题,形成可推广的“海淀经验”。三是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与国关的协同机制,推动理论实践双向赋能,联合开发贯通课程、共建师资团队与实践平台,探索国家安全素养评价体系,实现育人成效可视化。四是坚守“国之大者”教育使命,以集团化办学辐射6所成员校,坚决摒弃“唯分数论”,培养心有家国、肩有担当的建设者,为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贡献基础教育力量。


此次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交流研讨会的举办取得圆满成功,国关老师透过小课堂展现大情怀,从学理出发落实到实践案例的讲述之中,展现出高校科研工作应有的高度、精度、深度和温度,对中学教育起到很好的指导引领作用。两所学校以共筑国家安全防线为切入点,在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实现了有效衔接,为未来在思政教育领域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双方坚信,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共同目标下,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