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为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丰富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深挖隐蔽战线红色资源,4月16日下午,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揭开迷雾——中共在台隐蔽战线斗争”专题讲座,特邀隐蔽战线英烈刘光典之子刘玉平同志担任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彭爱东、宋清员和《隐蔽战线斗争史》课程学生代表齐聚一堂,认真听取刘玉平同志讲授,重温中共在台隐蔽战线的英勇斗争历程,汲取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力量。
彭爱东老师首先对刘玉平同志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刘玉平同志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斗争史相关研究,并在全国各地多次进行讲授,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授课经验。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从中有所收获。
讲座伊始,刘玉平同志首先向在座师生阐明了隐蔽战线和地下党组织的区别,明确指出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一概而论。接着,他为在场师生简要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成立的“军委特科”,到叱咤上海的“中央特科”;从苏区国家政治保卫局,到长征路上的军委二局;从抗日烽火中的中央社会部、中央情报部,到建国伊始军委情报部、军委公安部的分设;从建国之后的中央调查部,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安全部。隐蔽战线因党而生,为党而兴,向党而强,始终是革命胜利的无声警卫,于烽火硝烟中筑牢情报屏障;始终是国家建设的隐秘守护,于无声处守护发展命脉;始终是民族复兴的无形盾牌,于时代变局中构筑安全防线。

之后,刘玉平同志着重讲解了中国共产党在台湾的隐蔽战线斗争史。他明确指出,在抗战胜利后,我党各部门、各系统派到台湾的情报机构多达50余个,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情报网。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为争取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努力,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台湾长期潜伏,和亲人天各一方,甚至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价。接着,他又分享了吴石情报组、洪国式情报组等情报小组的事例,明确指出他们工作的成果,也分析了他们暴露的原因,强调隐蔽战线工作中遵守工作纪律与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的重要性。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刘玉平同志以自己的烈士父亲刘光典为例,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为在场师生生动展现了一位隐蔽战线伟大战士的光辉形象。他以“初心”“选择”两个关键词为线索,讲述刘光典烈士伟大光辉的一生。
刘光典烈士出身贫寒,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拥有了家庭美满富足的生活。但在1946年,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参加革命,为中央社会部大连情报处工作,并将自己手中的金条全数上交组织。三大战役胜利后,新中国即将成立,刘光典本来可以与妻子儿女团聚。但是,我国台湾省还没有解放。为此,刘光典于1949年5月离开北平,南下执行任务,并于1949年10月抵达台湾,担任交通员。在完成前往香港传递情报的任务后,他再一次选择返回台湾,继续为党工作。蔡孝乾叛变后,我党在台力量遭到残酷屠杀,刘光典也遭追捕。在台湾南部山区逃亡4年后,于1954年被国民党抓捕,1959年2月4日被杀,享年37岁。
同时,刘玉平同志深情回顾了其母亲的感人事迹。其母王素莲同志长期支持刘光典烈士的革命工作,始终无怨无悔。1954年,台湾当局派人伪装成刘光典烈士,前往香港散布不实言论,营造刘光典“叛变”事实。这对刘玉平同志一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从一个大四合院搬到了一个十平米小屋里。王素莲同志知道自己丈夫出了状况,身体也每况愈下,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自己的丈夫,没有抱怨党和国家,也从未主动伸手向组织要待遇。对子女说的最多的就是,“等全国解放了,你爸爸就回来了。”这正是隐蔽战线“受气不说,有苦不叫”的真实写照。
在刘玉平同志成长的过程中,长期背着父亲“叛变”的包袱。在他长大后,便踏上了为父亲“正名”的道路。经过多方查找,最终证实了刘光典烈士的事迹,并被有关部门追授革命烈士称号。除此之外,他还向有关部门建议修建相关纪念设施,用于缅怀牺牲在台湾的烈士。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山无名英雄广场。时至今日,年逾七旬的刘玉平同志仍奔波于全国各地,为宣传革命先烈的事迹、让公众铭记革命先烈的精神而不懈努力。

讲座的最后,刘玉平同志深情总结了刘光典烈士伟大光辉的一生:“初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信仰,“选择”是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寄语在座的青年大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隐蔽战线先烈的光辉事迹,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讲座在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在座师生纷纷表示,刘玉平同志的讲授既是一堂荡气回肠的隐蔽战线斗争史课,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国家安全教育洗礼。“长河为咽,青山为证;岂曰无声?河山即名!”那些在历史迷雾中坚守信仰的隐蔽战线先烈,将成为新时代青年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国关学子定当从历史深处汲取奋进力量,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青春防线,让“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理念转化为守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利益的实际行动,共同续写隐蔽战线新的时代荣光。
